没有一个人成功的方式是相同的,复刻别人的路径和经验总是会无功而返。如果你能真正地理解这句话,那么你已经学到了最为宝贵的东西,接下来所有人讲述的方法你便大可以跳过,走自己的路。
前情
我在初三的时候第一次读到《刻意练习》这本书,但给我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国外的书籍总是夹带着大量例子和解释,把简单的一个方法扩充成厚厚的一本,老是让人抓不住重点。
第二次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是高二,那时候竞赛正在低谷,我想尽了一切方法想要向上爬,偶然间,我又读到了这本书,结合自己的经历,翻阅间豁然开朗。
总述
本质上《刻意练习》主要讲述了如何正确地学习和训练技能,而我在这么多年的学习中所得到的最重要的经验之一便是:做题也可以是这种技能之一,换句话说,无论高考还是竞赛,若把做题看作是一种技能,那么完全可以按照《刻意练习》中的方法去快速提高–前提是你掌握了刻意练习。
在笔者看来,成绩的快速提升,或者说刻意练习,首先需要的便是持之以恒的努力。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刻意练习需要大量实验,试错,思考,没有这些的投入,改变就无从谈起。这里的努力不是刷题到半夜那么肤浅,而是全身心的投入,体会当前方法的优劣,思考改进的办法,做题时的总结归纳等等,这些都需要时间,需要的不多,但有用。
基本框架
刻意练习的基本框架便是:方法 -> 练习 -> 反馈 -> 改进,就像一个负反馈系统一样,正确的刻意练习应该逐渐将你的刷题方法改造成最为适合你自己的方式,改造速度的快慢取决于 反馈 的灵敏度以及 改进 的速度。
这很像一个物理建模过程,或者一串代码。我们不能知晓里面具体的构造(黑箱子),但我们可以改变输入( 方法 ),然后运行它( 练习 ),查看结果( 反馈 ),然后改进我们的输入( 方法 )。
这套系统看起来很简陋。的确,我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也觉得它好像水了整整一本书。但是我在实践过后才发现,如果操作正确,它很有效,只是问题在于,大多数人甚至不愿意去试试,觉得一看就会,或者真正去体会这本书讲了什么,匆匆翻过,断言无用罢了。
我当然没有能力在短短一篇短文里讲完别人一本书的内容,甚至我都对书中的内容记忆不清了,只能说凭借自己的记忆和经验讲讲刻意练习的细节。
如何改进方法:建立“印象”
我已经忘了《刻意练习》里怎么称呼这种东西了(好像是生造了一个词),姑且根据特点称它为“印象”吧。
什么是“印象”
在改进方法之前,我们需要想象我们所需要的结果是怎样的(我们想要变成什么样,当变成这个样子的时候,我们的视野会是什么样的),这便是我们所构造的“印象”。这种“印象”可以来自我们的想象(如果我们足够肯定自己是正确的话),但最好是这个领域内最为顶尖的人物的真实的感受,ta们面对题目的感受,就是我们最棒的“印象”。
根据“印象”改进方法
思考理想的“印象”和实际上自己的感受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很明显的,而我们设计的方法,或者说改进的方法便是来源于此。仔细思考这种差距的本质是什么(为此你可能需要构建自己的学习模型),然后借此构造出方法。
举个例子,我觉得我英语不行,然后发现是阅读速度很慢,可能是对词汇反应速度的问题(这便是差距的本质),所以我可以加强训练对词汇的反应速度,比如说我可能会去看词汇表,然后在脑海里形成画面,每天来上几遍。这样便可以实现由 单词->中文->理解 路径换为 单词->理解(画面) 路径,这样便可以大幅提高阅读速度。当然这样的方法可能适合一部分人,不适合另一部分,具体情况还是要具体分析。
关于反馈
在确立方法后,要快速将其投入使用并观察效果。其中最为重要便是:耐心 和 练习
如果观察认为这个方法没有效果,要注意是否是因为观察周期太短导致的。
仍然以之前的英语阅读为例,当感觉没有效果的时候,我会认真观察,是因为改变路径的词汇不够多还是这样做效率很低;遇到训练过的词汇,是顺利在脑海里有了画面还是依然脑袋空空?通过思考和判断,我们可以做出选择,是改变方法还是继续坚持。
关于别人的方法
在高中的时候,我听过很多讲座,有学长学姐的,有外面的老师的,学习方法更是一套一套的。但问题在于,大多数的讲座无非两种情况:一种是两相矛盾,他说往东她说往西,一种是复读机式的既定章程,所有人都这样建议,但所有人都不说为什么。
那么如何从刻意练习的角度看这些讲座呢。首先,这些讲座并非是毫无用途,里面所涉及到的学习方法可以作为参考。通过参考这些方法,你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魔改或者新建属于自己的方法。换句话说,这些别人的方法只是“抛砖引玉”的砖,真正重要的还是自己的领悟和实践。
结语
刻意练习本质可以说是针对性的训练,即利用分析等各种方法去实现最有效果的训练方式。有时候我觉得这就像一堵墙,你可以暴力破解,不分重点一律消灭;也可以在运气加成下一击定胜负;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只能一点一点地去破解它,而刻意练习便是为我们找到了最为薄弱的一点。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快速掌握技能,最终在高考,乃至人生的道路上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