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秦始皇本纪(1)

目录
  1. 秦始皇背景
  2. 嫪毐与吕不韦的覆灭
  3. 尉缭对秦王
  4. 荆轲刺秦王
  5. 秦的胜利宣言
  6. 皇帝的由来
  7. 关于分封制
  8. 封五大夫树
  9. 伐树涂山
  10. 焚书
TOC

开始肉眼可见的漫长而艰辛的历史之旅…


秦始皇背景

1
2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於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
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秦始皇爸叫(秦)庄襄王,和吕不韦的赵姬在赵都邯郸生下了秦始皇。


嫪毐与吕不韦的覆灭

嫪毐(lao ai 音烙矮)

1
2
3
4
5
6
7
嫪毐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令毐居之。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恣毐。事无小大皆决於毐。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
毐国。九年,彗星见,或竟天。攻魏垣、蒲阳。四月,上宿雍。己酉,王冠,带剑。长信侯毐作乱而觉,矫王御玺
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为乱。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
毐。战咸阳,斩首数百,皆拜爵,及宦者皆在战中,亦拜爵一级。毐等败走。即令国中:有生得毐,赐钱百万;杀
之,五十万。尽得毐等。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车裂以徇,灭其宗。及其舍人,
轻者为鬼薪。及夺爵迁蜀四千馀家,家房陵。月寒冻,有死者。杨端和攻衍氏。彗星见西方,又见北方,从斗以南
八十日。十年,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

嫪毐被封在山阳作长信侯,基本上那块就是他说了算。长信侯作乱的事情被发觉(所以为什么要作乱呢),只好矫诏王和太后的命令征兵准备造反,秦王发觉后,让相国镇压了他。嫪毐逃跑后,被高额悬赏,所以被抓住了,死得很惨。

最后交代了句相国吕不韦因为嫪毐得到事被罢官了…?也没有说为啥,结合后面的迁母太后 ,很给人想象空间啊。

徇:对众宣示,示众

迁(母太后):流放

鬼薪:一种刑罚

置酒:庆贺


尉缭对秦王

尉缭:音未聊,有著作《尉缭子》

1
2
3
4
5
6
大索,逐客,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於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
弱秦。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彊,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
差、湣王之所以亡也。原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
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
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秦王觉,固
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而李斯用事。

逐客令后,秦王想要打韩国,大梁(魏都)的尉缭到秦国来见秦王,说以秦国的疆域,怕的是其他国家的诸侯联合,智伯、夫差、湣王就是这么死的。还不如用软刀子,用金银财宝贿赂他们的谋臣,用小钱消灭他们。

秦王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很尊重尉缭,衣服吃喝都和他保持一样。结果尉缭子说秦王这个人啊,长得一言难尽(很凶猛),声音也不好听,重要的是人狠,可以在自己穷困的时候轻易地居于人下,保持谦卑,但得志的时候估计就要吃人了,连我这个平头百姓他都很尊重。要是他夺了天下,大家都变成奴隶啦,不能和他呆在一起。所以尉缭子收拾收拾就跑了。

秦王发现后,坚决阻止他,还任用他为秦国尉,并且用他的计谋。

智伯:晋国末代执政官(三家分晋的时候被联合干掉的)

夫差:吴王夫差(大概是指他也和世界为敌?)

湣王:通“闵”,音敏(这个字也读昏)。指的是齐湣王田地,曾经有五国伐齐(又是个硬刚世界的)

这个故事耐人寻味。

首先是故事本身,很明显,尉缭子强调的是合纵连横的谋略,同时有很强的大局观,知道君王和臣子的需求其实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个强大国家的君王,秦王想要的是土地,声名,然后才是财富。但是作为一个的臣子权贵,他们对国家的核心利益可能不会像君王那样看重:个人乃至家族的发展也很重要。

但让人深思的倒是后面一段。在接受秦王的接待后,尉缭子并没有被这迷魂汤灌得找不着北,他仍然在仔细评估秦王的性格,分析着秦王是否是一个值得效忠的对象。这首先体现的就是强烈的自信和冷静,别说被一国之主以平礼相待了,就算是一个市长来请吃个饭,恐怕很多人也可以吹一辈子了。被待以殊荣而不乱不飘,这才是真正的志向远大。

当然尉缭子对秦王的评价也很有意思:他首先是评判了秦王的相貌,然后就在对话间总结出了他的性格以及是否可以效忠。相貌这个东西很玄学,因为作为人的第一张名片,他决定了周围人的第一态度,从而确实地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乃至他的人生。所以不太好评价尉缭子这番评价算是歪打正着还是真的有所依据,也不排除他只是以相貌为借口——毕竟这么多次的交流,性格什么的还是很明显的。

尉缭对秦王,一个在揽才,一个在看人,而我们会干什么呢。

秦王在面对尉缭子逃走的时候的态度和印象中的也不太一样,他不计前嫌地任用尉缭子,也采用了他的计谋,这气量确实有天下主的模样,和后面焚书坑儒的完全不同…只能说时间确实可以改变一个人罢。


荆轲刺秦王

1
2
3
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而使王翦、辛胜攻燕。燕、代发兵击
秦军,秦军破燕易水之西。二十一年,王贲攻。乃益发卒诣王翦军,遂破燕太子军,取燕蓟城,得太子丹之首。燕
王东收辽东而王之。王翦谢病老归。新郑反。昌平君徙於郢。大雨雪,深二尺五寸。

燕国太子丹害怕秦兵打到燕国,让荆轲去刺杀秦王,结果被发现了。荆轲死得很惨,燕国(和代国)也被打了,也很不出所料地被打得大败。太子丹被杀,燕王也只好向东逃。

昌平君:秦丞相,也是末代楚王(好端端的又回去去当楚王干什么)

这个故事属于耳熟能详级别,史记也记得很简略。


秦的胜利宣言

1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籓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赵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後世。其议帝号。

秦王对丞相御史说,之前韩国本来都称臣了,结果又鸽了我,去和赵魏混在一起打我,所以才灭了他(我有理)。我本来以为这样就完了,本来不想打了,结果赵国又放我鸽子,所以他也被我灭了(我还是有理)。魏王和韩赵一起打我,所以他也没了。楚王也是背约没的。燕国那个太子丹最可恶,让荆轲来刺杀我,我没死,所以他们都死了。只剩齐国了,他不和我玩,所以他永远别想和我玩了。六国的灭亡都是他们自取的。

后胜:齐国宰相,因为收了秦国的厚礼,让齐国大乱,不帮助其他国家抵御秦国。(尉缭子的计谋还是很有用的啊)

这段讲的是从秦的角度怎么看待六国的灭亡的,体现了六国的顺序和一定的因果性,同时也看得出胜利者是如何改变历史的——“都是他们先动的手”。


皇帝的由来

1
2
3
4
5
6
7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
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朕闻太古有
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
皇帝。後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鐻,金人十二,
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

本来臣子们说泰皇最尊贵,建议秦王叫泰皇,结果秦王说把泰去掉,采用帝,就叫皇帝吧。

始皇帝又觉得原来给先王取谥号像是在议论他人,所以给取消了——不知道为啥后面又给恢复了。

然后他也统一了度量衡和语言什么的…这就是耳熟能详的了。

算是一个小故事,记录一下。


关于分封制

1
2
3
4
5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
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
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
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封制转变为中央集权的原因:认为血缘关系不可靠(有前车之鉴),既然好不容易统一了,就不要再分成一块一块的了。将功臣们的奖赏换成赋税,本质上是剥夺了土地的行政权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已经开始展露。

甚足易制:可以非常容易控制


封五大夫树

1
2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
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於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

始皇帝在树下躲雨之后,为了表示对树的感谢,将它封为五大夫。

其实到这里感觉秦始皇就很奇怪了,重己而不重人,给树封官,是因为树难以惹他生气吗。

封禅:封泰山,禅梁父


伐树涂山

1
2
3
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
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於是始皇大怒,使
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上自南郡由武关归。

秦始皇到湘山祠的时候,因为遇到大风不能渡江而生气,听说这是湘君神,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埋葬的地方也不怕,让三千犯人去砍了湘山所有的树,让山变成了赭红色的(山是红土)。

出周鼎泗水:打捞在泗水的周鼎

一个人无敌后心态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秦始皇给出了答案。

他的心是渴望战斗的——大概是因为还没有输过的原因。


焚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
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
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
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始
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
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
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
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
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
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
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
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周青臣向秦皇拍马屁,但淳于越怼他说皇帝治理国家需要人才的辅佐,需要借古。可能话里话外说得很难听,毕竟暗示了皇帝做得不对嘛。然后李斯便乘势提出了废去人们私下学习思想的权力,他认为时代变了,如今既然是皇帝一人拥有天下,那么就不需要这些说法来指责皇帝,让人评论是非,直接认为皇帝做的都是对的就完了。

因此,李斯建议焚书:也就是烧掉那些记录着思想的书籍,并且禁止这些思想的传播和交流。

制:帝王的命令

首先的问题在于淳于越,作为臣子,向刚愎自用的秦始皇提出他会犯错是很危险的一件事,不仅如此,他还将其他奉承的大臣放到了对立面,这不仅引起了其他大臣(如李斯)的反击,更是让皇帝没有采纳自己的意见。从利益上将,这种AOE大招本来就不适合当着其他人的面放,除非淳于越也是本就为了推动李斯的建议。

其实李斯的建议很有意思。首先站在皇帝的角度,李斯变相地夸他成就了古今未有之举,而且也帮他怼了淳于越,那么皇帝是可能赞同李斯接下来的建议的。从人治的角度说,这是愚民的思路,如果天下都被秦始皇统一,那么让阶级固化是对既得利益者(李斯)有利的,如果秦始皇以及以后的皇帝发现能用的人就这么些,自然他们的位置就得到了保障。同时,李斯劝说始皇的角度却是站在他的角度想的,正所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任何事情都有对立面,李斯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理由说服秦始皇:面子,或者说名声。

从之前的五大夫树等事情可以看出,秦始皇是一个比较看重尊严的人,那么从他的名声入手,自然事半功倍,最终李斯也是得到了始皇的许可。


鉴于内容太多…以后便分篇发好了。

DAR
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