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在 史记:秦始皇本纪 (1) 中,由于篇幅原因,还是分开为妙。
始皇之残暴
1 | 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 |
如果有人把皇帝到的地方传了出去,就会被杀掉。有一次皇上在梁山宫的时候,从山上看到丞相的车马很多,就很不高兴。有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丞相,丞相就把车马的数目减少了。皇上反而很生气,说这一定有人泄露了我说的话,但没有人承认。于是所有的嫌疑人(当时周围的人)都被抓起来杀掉了。从此没有人感泄露皇帝的位置。
人命如草芥,当如是。
丞相不应该让传出这个消息的人身死,因为这样下一次不会有人敢冒着危险帮他。他的反应不应该如此迅速——如果他考虑到皇帝的意见的话,得到消息也算是犯错。当然,秦始皇的脾气和性格也是彰显无疑,在其他一些事件也有所体现,那就是宁抓错,不放过。
也可以看出,上位者不喜欢自己的话被别人传出去,也不喜欢看到属下飞扬跋扈的样子(至少对于秦始皇是成立的)
坑儒
1 |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 |
侯生和卢生(为秦始皇炼丹的方士)认为皇帝刚愎自用且残暴,又及其贪念权势,不能帮他长生。于是他们就逃跑了。当然,秦始皇是很生气的,毕竟他投入了大量资金和期待,结果不仅没有得到丹药,还被人骂了,这狠狠地伤了他的心。所以他也要去伤其他人的肉体——这就是坑儒。
当然,实际上坑的不是所谓儒生,而是坑的传播侯生和卢生的言论的家伙们——秦始皇还是看重名声而不只是所谓被欺骗。
这里大公子扶苏为他们求情,结果被发配去和蒙恬作伴了,也为后面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身死事变
1 | 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 |
秦始皇出游的时候生病而亡,但在死之前告诉公子扶苏自己要葬在咸阳,言下之意也是将帝位传给扶苏。但是,秦始皇没有想到在死之后,李斯以皇上在外面驾崩不利于天下为理由,秘不发丧,并和公子胡亥,赵高一起拆开了秦皇的遗诏并篡改了遗旨,让胡亥即位而杀死了公子扶苏,蒙恬。
其实我感觉秦始皇在死之前并非没有防备篡位的可能,所以他把扶苏派到军队旁边,让太子和军队势力接触,本身就有培养接班人的意图在。同时,而易于秦始皇的残暴和霸权,皇威极大,可以震慑住那些蠢蠢欲动的人。因此秦始皇才敢留下遗诏。
但是,秦始皇没有站在下人的角度考虑,从威信上说,活着的皇帝才有震慑力,死了的皇帝和臭鲍鱼没什么两样,他身死后自然没有了震慑力。同时,皇权的扩大也是一种诱饵,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为了不让自己的地位跌落,李斯们选择了拥护新的皇帝,这样才会有所谓从龙之功。
同时也可以看出,行大事需要对机会极强的判断力,只有抓住机会和漏洞,胆大心细才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然,大事不一定是好事。
二世与赵高
1 | 於是二世乃遵用赵高,申法令。乃阴与赵高谋曰:“大臣不服,官吏尚 |
胡亥向自己曾经的老师请教,问现在大臣不听我的话,那些官员还很强势,我的兄弟还想和我争,总之就是我的处境很危险,该怎么办?
赵高说,那些你爸曾经的大臣们哇都是些权贵名人,但我出身低贱,也被他们看不起(先把自己和皇帝拉到同一战线上,顺便还给皇帝诉了苦,为后面的打压做铺垫),让胡亥杀掉那些有罪的权贵(其实是挑一些人杀掉,理由不重要),用权柄扰乱属下的贫贱富贵,就可以国家安定了。
赵高这段话其实向胡亥传授了权力交接的方法,那就是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的一届皇帝(领导者)需要一些手段来震慑属下(杀人),同时也需要提拔属于自己的核心下属,让他们接受自己的恩泽,从而忠于自己。
胡亥听从了赵高的建议,他杀掉了宗室,朝廷里的很多人,让群臣感到惧怕恐怖。
赵高说二世
1 | 赵高说二世曰:“先帝临制天下久,故群臣不敢为非,进邪说。今陛下富 |
赵高劝说秦二世,说你和你爸的区别在于,秦始皇当老大已经很久了,所以大家都不敢乱搞,但你还年轻,如果做事情决策有误,就在群臣面前丢脸了。所以胡亥开始幽居在宫中,只和赵高见面,其它大臣很难见到他。
赵高这一手很牛哇,说的话在道理上没毛病,的确新立君主权威可能不及先皇,再加上胡亥本身得位不正,结合之前杀光兄弟的角度来看,他的心里弱点正在这里。赵高准确地击中了胡亥的软肋,让胡亥认为唯有依靠赵高才可以继续在皇位上坐下去,并在潜意识里将君王和群臣隔绝开来,形成对立。
文章第二段是关于秦二世想要继续修阿房宫的事情,算是上位者的自我隐瞒罢,李斯等人也是莫名就因为这件事被囚禁和杀害了…直呼看不懂。
指鹿为马
1 | 三年,章邯等将其卒围钜鹿,楚上将军项羽将楚卒往救钜鹿。冬,赵高为 |
章邯叛逃:章邯因为战争失利,被秦二世责怪,恐慌中让长史欣去见赵高说明情况。赵高很高冷,即不见使者,也不听解释。这样恶劣的态度加上他凶残的前科…终于让章邯害怕到了极致,发现自己打赢还是没打赢都要挨整,最终章邯只好向诸侯投降。
这不免让人想起陈胜吴广的起义,也是走投无路,不得不如此。上位者因为一些态度和情绪葬送前路,不得不让人唏嘘这历史。
恐怕也是因为章邯的背叛,各地的叛乱再也无法被阻止,赵高的失误难以推脱了,不免起了不臣之心:正所谓杀了能指责我的人,就没有人能指责我了。为了试探群臣的反应,赵高来了一出指鹿为马的好戏,这故事十分经典,故不再赘述。
值得玩味的是秦二世的态度,他丝毫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也没有发现赵高做这一出戏码的原因。自己的意见没有得到尊重和附和,这对于一个统治者是一种强烈的信号,说明当二世和赵高意见相反的时候,大家更偏向于赵高。
赵高开了个不好的头,因为后来的君主当听到反对自己的意见的时候,也不免怀疑,这是不是指鹿为马。
赵高弑主
1 | 使使责让高以盗贼事。高惧,乃阴与其婿咸阳令阎乐、其弟赵成谋 |
秦二世终于还是知道了赵高干的好事,并派了个使者去责怪他。赵高感到害怕,于是和咸阳令阎乐以及自己的弟弟赵成商量造反。他们以捉贼的名义带兵闯入宫中,将不相信这个名义的人都干掉,秦二世被抓住的时候,问周围的人为什么不早点告诉他,这样就不会变成这样了,结果身边的宦官说,说实话的早就被你砍了。结果二世还是看不清局势,还想让位保全性命,当然阎乐没有答应,帮他自杀了。
从二世最后的对话中可以看到,他彻头彻尾就没有意识到什么是政治斗争,什么是权力斗争,在这样的游戏中,能全身而退的败者不能说少之又少,也可以说是几乎没有罢。同时也可以看出,所谓中华文化的礼仪,很多时候不过是实力和权力上的一层遮羞布。赵高造反的实力有了,那么找一个名义是轻松的。当二世交出了自己所有的权力,让赵高以及他的团伙掌控军队等大权,这个破败的秦国的皇帝,实际上就已经不是他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二世还派人去刺激赵高,不免被理解为向赵高开战的信号——至于被打得落花流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子婴杀赵高
1 | 斋五日,子婴与其子二人谋曰:“丞相高杀 |
子婴是赵高立的小皇帝,目标是将其作为傀儡掌控朝局。可惜子婴也不傻,前一个皇帝怎么死的,大家可都还看在眼里呢。更何况赵高是以恶凌驾于众人之上,群众基础并不好,只要干掉赵高一个人就好。很快,子婴便以不去宗祠为由骗来赵高并杀掉了他,所谓因果报应。
赵高的所作所为都被世人看在眼前,因此,赵高应该明白,自己的生命安全就是自己最大的弱点,若是自己活着,大多数人便不敢轻举妄动,若是自己死了,那么党羽便会作鸟兽散。若是赵高想明白了这一层,可能便不会如此温顺地走进斋宫的夜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