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游记第二日
第二天的行程从早上九点开始,我们在酒店附近吃上了天津的包子。
经不止一个司机师傅的提醒,我们没有选择狗不理包子,而是选择了酒店旁的张记包子。天津的包子确实不一样,吃起来和灌汤包有些类似,但汁水相对不会饱满。另外,和川渝地区的包子不同的是,天津的包子默认蘸料,可以配上很辣的辣椒和醋,和着鸡蛋汤一起吃,味道还是很好的。
随后我们打车前往小白楼。
我们首先了解到的一点便是,小白楼并非一个具体的建筑,而是一片区域的名称。顾名思义,小白楼的建筑全都带着欧式风格。老实说,这没什么好形容的,因为小白楼的历史渊源并未被记载,而这种带着些异域风情的建筑,放在现在,也不算是什么特色了。
只记得最开始我们还以为小白楼是一个景点,结果跟着导航走错了路,跑到人家居民小巷里去。那时候阳光高照,在红色的巷子里,把前方的路分为阴暗两半。老旧的自行车不设防地停在路边,谁家的被子懒洋洋地晒在绳子上,外界商业气息被尘世感掩盖,让人不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可能这才是真正的天津吧。
当然很快我们就发现走进了死路,前面是人家的私院。于是掉头,看着网红景点小白楼,心生些许失望。
这天的第二个景点是五大道,这也是一片区域,主要由民国时期的各种人物的故居旧院组成。五大道的命名很有意思,全都是由全国的地名构成,比如重庆道,浙江路什么的。这种有趣的命名方式在天津的其他地方也有存在,个人猜想可能是当年租界里,背井离乡的人们自发抱团,然后以相同的籍贯称呼所在地造成的吧。
五大道的建筑大多是带着许多欧洲风格的民国别墅,各种我不认识的,认识的民国要员就曾经在这里居住。不得不说,这里的环境很好,独栋别墅,小院外是绿树成荫的道路,倘若人少车少,再少些噪音,应该是不错的度假胜地。
我看着那些开着门的旧居,门后就是一个楼梯,腐朽的牌匾和红色的贴纸随意摆放着。依然可以想象在它们的主人还在的时候,这样的建筑里经历了什么样的风风雨雨,人情冷暖。他们能想象到百年之后,如今游人来来往往,打破这寂静高雅的现状么。
五大道里,最让人没想到的倒是很多幼儿园和中学都建在里面了,隔着围栏远远往里面看去,想必在这里面读书,是很辛福的吧。有趣的是这里游人很多,有个幼儿园正在搞活动,门户大开,结果不少人都以为是什么游客活动,凑近了才发现不对劲。
五大道的游客很多,车也多。不只是汽车,还有自行车,甚至还有双人和四人的自行车。若不是游客太多骑车太过困难,我还真想试试。马路上还有不少电动三轮,半露天的车厢里载着游客。三轮们排着长龙从人群里挤过。
当然,这样的景点也免不了各种小摊小贩,煎饼果子,椰汁,冰淇淋等等。当然,价格是翻倍的,味道是不好的。甚至我们的一位同伴,吃了一个特别咸的煎饼果子,而对煎饼果子一度抱有偏见。也不知道是因为它烤糊了还是甜面酱加多了。这样的偏见直到后来吃到一个正宗的才得以解除。
旅游无非是游人生百态,景点里也不全是宰客的。我们也找到了一个看起来很辛苦的,价格上没有坑人的老奶奶买水,并为此感到幸运。
五大道中间是民园广场,广场由一圈圈的台阶和中间的超市组成。中午的时候阳光很大,就像其他游客一样,我们在台阶上坐下休息,补抹防晒霜。我们后面的老大爷在弹唱吉他,歌词还记得是「我们亲爱的祖国」,中气十足,别有风味。晒着大太阳,反而有一种安逸的困顿感,看着吵吵嚷嚷的游客人群,内心有一些莫名的安宁平和。
休息之后,我们穿过广场,步行到五大道边缘。本来我们有些想试试著名的「桂园」餐厅,但一取号还有50多桌,只好作罢。
边缘的五大道也有点意思,街边大约都是一楼或者二楼的商家,但并非是门户大开。游客需要先从旁边进一个小院,然后才能走外面的台阶或者进门。这样的设计配上欧式风格,很有情调。街边不少这样的咖啡厅和小商家,如果我是一个富二代,大约也会喜欢在这种地方开一个小众的酒吧吧。
离开五大道,我们骑着车往天主教的西开教堂驶去。
西开教堂对面就是一个传统商圈,不得不说,我已经很久没有见过这样的商圈了,有一种十年前的美感。顺带一提,天津似乎很多地方的大型商场都设计得比较旧,有一种停滞感。本来我们打算在商圈吃饭的,可惜发现依然要排很久的队,于是决定看完西开教堂后回酒店附近吃。
西开教堂没什么需要着墨的,和印象里的教堂差不多,抬头借着阳光拍一张塔尖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我们绕着教堂转了一圈,现在我还记得后面宣传的海报,有「您想要信仰天主教吗」什么的,一股子五年前的宣传味。透过窗户看向教堂旁的岌岌可危的小房子内部,可以看到破烂的桌椅和门,不过这大概已经没人住了。
教堂是可以排队进去的,这是我为数不多进正儿八经的教堂的时候。不过确实没什么好谈的,彩色玻璃,不认识的写实画像,一排排的椅子,很大的空间,主讲台很豪华,大概就是这样。游客们匆匆拍上两张,或者进行一些摆拍来证明自己来过,然后又匆匆离开。
然后我们在这天的两点多,终于在酒店旁的一家餐馆,吃上了午饭。天津的特色大约有八珍豆腐和老爆三,这天中午我们就点了老爆三,不过我是觉得内脏味道比较大,没怎么吃。倒是一些海鲜味道不错,大概和天津靠海有关。值得一提是,即使我们点了很多烧烤,而且还没吃完,人均算下来也才50左右,再次见识到了天津物价之低。
下午吃饱喝足,充足休息后,我们向着瓷房子行进。
瓷房子很多攻略都不建议进去,所以我们也只在外面拍了拍照片。瓷房子外面的游客很多,但我也听到很多人好像都不打算进去,只是打卡罢了。
瓷房子,顾名思义,就是外面包裹了一层陶瓷碎片的房子。我们在瓷房子门口查了查它的来历,惊讶地发现它是2000后一个收藏家拿原来的埋在土里的瑕疵瓷瓶子装修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瓷房子更像是一种艺术品,而不是什么历史文物。据说里面还有用瓷片装饰的路虎,不过我就没看过了。
瓷房子不远处就是张学良旧居。一栋两层的别墅,再带上一个小院。张学良旧居不远处就是张爱玲旧居,让人有些怀疑他们是不是有什么亲戚关系。张爱玲的别墅在一个街道的拐角,高墙伫立,二楼才能看到墙外。
他们的别墅有个有趣的共同点,那就是在别墅正中有一个很大的露天阳台,想来是那时候别墅的风格习惯。有时候我站在下面会想,他们还在的时候,这片光景是怎样的呢。有人大概会在阳台上喝一杯红酒吧,然后看着楼下街道的萧瑟,山雨欲来或是车水马龙。然后他或她扭头走进房间里,做出一个个重要的影响历史的决定,或者写下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文章。
有时候这样想想,就会觉得人还是挺渺小的,时间滚滚而来,把一切都变成尘烟。
离开旧居后,我们向着河边走去,目的地是昨天去过的世纪钟的对面,五光十色的津湾广场。
津湾广场的建筑也有着欧式的风格,配上恰到好处的灯光,有种来到城堡的错觉。津湾广场表演的人不少,大多都是唱歌的,一个手机支架加上打光的环形灯,然后话筒和音箱,脚下的牌子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合照五元」,这大概就是不少歌手的基本配置了。
游客们坐在津湾广场的台阶上,看着远方水面倒映出岸边的景象,耳边是流行音乐,河风习习。酸疼的腿脚也得到了救赎,内心开始感到平静和期待。
片刻休息后,我们开始向着天津之眼的方向走,然后打算在那里的码头上船游览。
这一侧的人相比昨天对岸的人流似乎少一点,唱歌的会多上一些。走在河边,就能听到不同的唱腔和音乐此起彼伏,没听完一段,又被另一段代替。可惜我对这些歌曲不太熟悉,听来听去也就听出来个「孤勇者」。
街边还有各种小摊小贩,正在和城管打游击战。我们曾想要买上点烤肠,结果还在犹豫购买的时候,后面的小贩就推着车过来提醒摊主「快走,快走」,然后周围卖气球的,卖小吃的在几秒内收好了自己的摊子,极有秩序地一齐推着摊子向着前面跑去,想来也在提醒更前面的小贩。
我们在九点半之前成功顺着人群赶到了码头,然后在片刻等待后,登上了观光船。
观光船会在我们走过的这段河岸对应的河道里来回走上一遍,在船内很适合拍照,在窗外的灯光下很能拍出氛围感的照片。而甲板上风很大,水声澹澹,船在脚底下轰隆作响,人群把围栏占满。
夜空下的海河很漂亮,两岸都是五颜六色的灯光,不时有低矮的桥从我们头顶跨过,仿佛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桥底。站在船尾看天津之眼,只觉得那光亮的一轮正好跨在河面上,如此和谐。
下船后,我们便沿着昨日的老路向酒店走去,这一天就算是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