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游记第三日
第三天的上午是从滨海图书馆开始的。
吐个槽,滨海这个名字总是给我一种日式的感觉,滨海图书馆更是给人一种日本什么地方的图书馆的错觉,虽然实际上它们并没什么关系。
经过1个多小时的漫长跋涉,我们赶到了滨海图书馆。值得说明的是,滨海图书馆并非一进门就是,而是进入场馆后的一部分区域。整个场馆很大,像是商圈一样,一楼的平地上有很多卖小玩意的小帐篷,地下还有一层开有很多餐馆。游客也很多,人声鼎沸,小朋友们像苍蝇一样乱窜。
滨海图书馆不出所料地让我失望了,它主要的参观之处在于刚一进门的球形空间,大约有三层楼的直径,空间四周全是书架,书架上贴满了书的贴纸,而游客能碰到的地方也摆上了真正的书籍。
球形空间的顶部有洞,时至正午,阳光从图书馆顶部倾泻而下,洒在一楼中心的一个大圆球上,颇有艺术感。倘若游客少一些,拍出来的照片想必充满了艺术感。
从一旁的洞口进入电梯,我们逛到了五楼(大概?),这里是社科类书籍的层数,不过我看各种文学也在这里。作为一个区图书馆,滨海图书馆还算是相当不错的了。书架一旁还有沙发和书桌,还有学生在书桌上奋笔疾书,神情严肃。
我们在这里各自挑了些书,看了大概一个多小时。我随手拿到的是一本纪实文学,《张医生和王医生》,大概是讲述的两个医生家庭三代的经历和时代变迁什么的。意外地发现自己好像对这类书籍也有一些兴趣,也算是意外之喜吧。
下楼,出馆,我们在负一楼的米粉店解决了午饭,本着来都来了的原则,决定到同一场馆的艺术馆,科学馆看看。
尽管一楼人很多,艺术馆的人却很少,我们走进才发现,它的数字展是要门票的,而且还不便宜。而我确实对VR,AR没什么兴趣——平时都看着呢,所以我们就看了看旁边拍少数民族的摄影展,拍的真好,可惜我没什么想法,大概是艺术细胞还不够浓厚吧。
随后我们又拐进了科学馆,二楼往上都是需要门票的,大约是为了弥补小时候的遗憾吧——我已经不记得小时去过科技馆没有了,我们还是买票进去看看了。
科学馆里的内容太多又太杂,主要也就是物理上的各种原理展示,和顶楼的智能互动。不得不说,科学馆里的东西还是有很多含量的,有趣的小装置也不少,可惜小朋友们似乎并不打算知道它在演示些什么。
我还记得有个演示费马原理的,拿了个椭圆和小圆片,来让小朋友感受小圆片从一个焦点反弹到另一个焦点的神奇,可惜旁边的家长都玩不明白,有点明珠蒙尘的意思了。既然都带着孩子来玩了,不去讲解下,只期待着孩子自己琢磨,然后就对科学产生兴趣,多少有些白日做梦,异想天开了。
其它东西就没什么印象了,但我们确实在里面花了不少时间,玩各种小装置。下午四五点的时候,才出馆赶往下一个地点。
滨海另一个著名的地点是海洋博物馆,坐落在一块算是空旷的区域上,不远处就是真正的大海。
海洋博物馆的小程序颇为逆天,它会在你靠近博物馆的时候问你是否要切换为馆内模式,然后显示地图和展厅信息。但实际上你打开小程序的时候大半是因为要检票进场,这时候检票其实是需要馆外模式的,一次选错模式就一直是找不到票的状态,需要在边角处才能找到切换的按钮,当时我后面还排着人,花了不少时间才搞定。
而海洋博物馆里有很多小馆,大约是讲中国古代海洋史的,一路讲到现代。不过走马观花地看去,已经没剩多少印象了。
大概是我对这块历史不熟吧,也没什么感慨。看着各种出土的遗物,也只能发出哇哦的无知叫声。博物馆这种地方,看来还是更适合情侣来吧。
博物馆有一片靠海的户外区域,站在这里,趴在护栏上,就能感受到迎面的海风,夹杂着海浪特有的咸湿。不远处有体验水上运动的项目,不时有人的尖叫声欢呼声传来,不过我们被几分钟几百元的售价击退了,只打算在一边看着。
这时候天色已经开始有些暗了,户外的小摊贩们正顶着大风收摊,户外区域的人也少起来,于是我们又回到室内,打算去几个付费展厅看看。
在海洋馆当然不能忘了活体展览,于是我们去观赏了各种奇怪的生物。但就像我说的,这种事情没什么好描述的,大概也就惊叹一下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然后更加觉得这种地方适合情侣一起来吧。
在参观这些奇怪的物种的时候,有些时候也会升起一种奇异的感慨,「生命大概就是这样的吧」,「它们也是努力地活着」,「没想到这样也算是生命」,之内的。
另一个展出是航天展。话说在海洋馆搞航天展是不是搞错了什么。里面一进去就是一个模拟的发射中心,很有意思。游客们可以命名自己搭配的卫星,然后让发射中心以七分钟一次的频率进行发射升空,从地面的「3,2,1」开始喊起,到卫星展开两翼的通讯一应俱全,甚至还有最后发射成功的CG动画,还带上了卫星名字和设计的游客名字,很有社死感。
那时候已经7点多了,发射台排队的卫星不多,于是我们的同伴也整了一颗,在等待的时间里,我们就去先逛了展区的其他地方。
连接展厅的走道很黑,投影的星光打在墙面上,很适合拍照。展厅里有模拟的月壤,可以带着手套体验。另一个展厅里还有真的火箭推进器的整流罩残骸,可以用手摸,不过也没什么感觉,毕竟都很硬。然后略过大片乏味的宣传不看,大概就是这样了。我们在发射中心等到同伴的卫星升空,然后就带着走了一天的疲惫和丰收海洋知识(但愿)的喜悦走出了海洋博物馆。
但这一天的行程还没有结束,我们还计划着去海边看看。又因为博物馆门口打车的人很多,我们实在打不上车。所以,我们打算骑车去几公里外的东堤公园看海。
首先要批评的是美团,虽然出来的时候共享自行车看似不少,但美团因为不是运营范围,所以只能锁不能骑,所以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四辆青桔,开始我们向海边的行程。
博物馆和东堤公园所在都算是人烟稀少的地儿了,一路骑行,逐渐不见游客。在拐过几个街口后,我们开始几公里的直路前行,而这段路给人的印象实在深刻。
彼时天色已晚,路灯不知为何也没有亮起,来往只有不时呼啸而过的汽车,路边是黑色的树,带着影子沉默不语。寂静的夜里有黑色在喧闹,手机里低沉的电量更是给大家带来了些许紧张。
我们跨过灌木围栏,在伸手不见五指的人行道上,向着远方的光亮前进。夜里寒风刮过,之前人群的热闹似乎也被带走。
在这时候,似乎才有了些旅行的味道。
不久之后我们赶到海边,倚靠在护栏上远眺大海。右手边有不知名的海湾灯光明亮,在黑色的大海和天空之间划出一条金黄的线段。海浪声为我们响起,深沉的黑夜是海的味道。
我们骑着车向着海边骑行,海堤还有零星的几个游客。多人的共享单车被随意摆放在路边,我看到有人打着灯笼样式的手电,从我们身边骑过,欢声笑语,寒冷又欢快。
往车道上走的时候,我看到路边有人在草地上露营,有孩子的笑声传来,想必帐篷里还是十分舒适的。
海堤的网络很弱,所幸经历一些曲折,我们还是好好地回到了酒店。
然后在酒店旁的餐馆吃上了晚饭,喝了点啤酒庆祝天津之行的即将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