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游记·四

目录
TOC

天津游记第四日及杂谈

最后一天还有一个上午,我们打车赶到了西北角。

在此之前,我们在酒店下的拐角处再次尝试了面向居民的煎饼果子,从价格上和质量上,都远胜于景区。

做煎饼果子的大概是一对夫妻,我们闲来无事,便和他们聊天得知,一天做煎饼果子大概能赚一两百块,而且还需要凌晨四五点起床备餐,人生艰难,大致如此。

去西北角时和司机聊天,司机还评价说12块的煎饼果子都算是卖得贵的了。可想天津的物价还算是很低的了。

西北角好像是新疆人的聚集地,司机说那里的烧烤很正宗。不过我们没有吃到。西北角是一片区域,里面是老式的各种建筑。游客还是很多,长长短短的队伍从巷子里排到外面,所以我们只是四处逛了逛。

西北角的居民楼是老式的,有着八九十年代的味道。水泥砖房,灰色的墙壁和楼梯,生锈的防盗网,蓝色的门牌号。当然,也有颤颤巍巍的老人,晾晒的各种猪肉,有人在楼下乘凉,打麻将,电动车和老旧的自行车随意地停靠在墙边。

我们逛着逛着,就走进了别人的集市里。有些镇子上赶集的意思了。路边有各种水果和蔬菜,还有新鲜的海鲜,我们顺着人流在街道上走,街的对面是游客的天地,个个带着墨镜打着伞,排着长长的队伍,光鲜亮丽又格格不入。街道这边是真的生活,它可能和我们的日常有些不同,但也没有不同到哪里去。财米油盐,锅碗瓢盆,有推着老旧自行车的老汉赶到烧猪毛的店门口,讲价问菜声也不绝于耳。

然后我们就过了马路,汇入那边的世界里。

在一个小店里我们坐下,准备试试锅巴菜和面茶。锅巴菜是以煎饼的碎料为底,浇上特殊的酱料的一道菜,而面茶则是在一种面糊上撒上芝麻酱和芝麻粒的一道菜。两道菜的味道都很奇特,但着实不合我的胃口,尤其对于一个来北京前都没吃过芝麻酱的南方人来说,那个表面全是芝麻的面茶还是过于甜了。

尝试完这些小吃,我们便骑车前往最后一个打卡地点,海河边的古文化街。

古文化街本身没有什么可以聊的,十分符合刻板印象,不过去文化街的路上倒是让我印象深刻。我们去一个大概只离文化街几百米的大型商场上厕所,我记得是在二楼,然后整个商场都有一种十年前的感觉,四四方方的排布,中间就是上下的扶梯。为了找到男厕,我们把这层转了个遍,然后惊讶地发现整个商场大概有一半都是关门倒闭的状态,整个商圈有一种半死不活的衰退感。

这可是离游客流量很大的古文化街很近的地方了,在五一和市中心的加持下尚且如此,天津经济令人悲观啊。

文化街里我们买了些麻花,价格惊人地比其他景点还便宜一半,商家也算是很良心了吧。我们还找到了一家做手工折扇的小店,店门关闭,也几乎没有客人,我们都是顺着导航才找到的。但店主老奶奶身上有一种手工匠人的气息,人很随和,做的折扇价格便宜,也很漂亮。算是这片商业过度的古文化里少有的净土了吧。

从文化街里挤出来,我们便搭上车回酒店收拾行李,随后就离开了这座城市。


高情商地评价天津,我大概会说,天津是一座适合养老的城市。这里有过往的辉煌和各色的建筑,有对老年人友好的各种活动,钓鱼,唱歌,跳舞,散步。海河边,灯光下游人如织,应是良辰美景。

但是也不得不说,在这流水账的记叙中,我已经不止一次感慨天津的物价之低,经济不太乐观了。旅游景点不远处便是成片倒闭的商家,景区溢价后的价格甚至还比不上北京,足以看出这座城市正在失去原有的活力。

天津的旅游景点有一种被硬凑出来的感觉,连图书馆博物馆都被算在里面。这几天里我确实看了太多建筑了。或者说,大概是打卡的大都是这样的东西吧。商业化正在侵蚀天津不多的旅游价值,或者说天津正在失去它的特色。

Anyway,这和我也没什么关系。如果说个人对这趟旅游有什么收获的话,除了快乐的时光和疲惫,大概就是对旅游的思考了罢。

现在我才逐渐发现,我一直期望的大概不是旅游,而是旅行。在P图盛行的时代,拍照打卡的意义已经没那么大了,尤其是对我这种很少发朋友圈的人来说,花时间四处打卡大概不能是主要目的。

我更希望以后的出游是一场旅行,到各地去,和各种人聊聊天,听巷口的老先生讲讲他年轻的故事,一路思考一路记录,获得不一样的见识,然后蜕变。

这样,大概才算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吧。

DAR
SON